Pic via brandingmag.com

纪念Aaron Swartz:Web3是敌托邦吗?

Jan 11, 2022

--

乌托邦,可能是一个比较让人抗拒但是有时候不得不拿来举例的话题,比如说理想状况的时候会怎样怎样,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样。而往往这种描述确实会给人,至少是给我“现实是敌托邦”的感觉。

这次我不想过渡,直接切入问题:Web3是不是乌托邦?

这里是TL;DR:

  1. Web3需要DAO、NFT和在Web2中建立起来的真实金融制度共同运作;
  2. Web3、DAO和NFT组成的新组织结构基于信任而组建,其核心任务是“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创造价值和财富”,因此
  3. Web3将大概率成为某种敌托邦,它不会是Aaron Swartz所追求的互联网形态。

下面我们开始。

我想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情,来简单描述Web3、DAO和NFT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只是一种比喻,实际的情况会比这个例子复杂很多,所以不能照搬,只是方便理解。

现在,我将自己化身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获得收入的主要技能是帮人组装电脑,并排查第一次点不亮主机时会出现的问题。

有一个人,张三,他出于对我的名气和信任找到我,让我帮他买好的电脑配件组装起来,并帮他排除他女友李四电脑第一次开机点不亮的问题。

我说,这是我吃饭的本领,所以,这次工作结束,你要么付我钱,要么请我吃顿饭,要么送我跟我开的价钱等价的虚拟服务或者礼物,都可以。总之就是,我需要有物质上的回报。这时张三纳闷了,问:“你既然是靠这个赚钱的,为什么我请你吃顿饭给礼物啥的也算数呢?”

我答:因为我还我还兼职给某看守所的PC教室做电脑的维护工作,他们也会给我兼职工资,同时,你给我的任何跟我开价等价的物品,我会通过我自己的方式让它们转变成我需要的东西,比如吃的,比如一些服务的月租。所以我不一定非要在你这里拿到真金白银。

最后,我完成了张三委托给我的任务,机器顺利点亮,同时李四电脑第一次开机点不亮的问题也解决了,是HDMI线的问题,换一根就好了。而张三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并没有请我吃饭,而是刚好他手上有几张手机服务充值卡,他帮我的手机服务进行了充值。事情非常完美的结束了,大家皆大欢喜。

这里有个更浅显易懂的说明

在这个例子中,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我,就好比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而我有很多信誉很好朋友(他们的信誉是靠优秀的技能和积极的金融行为建立起来的),而这些朋友也都是自由职业者,虽然能力不同,但是大家都会使用Spotify听歌,用Wordpress写博客,给任天堂充会员什么的。

这些充会员的费用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因为大家做的都是兼职工作,所以工资有时候不是很高,但有时候会大赚一笔。这时候比如多赚了一点钱的我,恰巧需要拍几张帅气的写真照,或者想要改装自己爱车的时候,就会找到这些自由职业者,给他们充一笔任天堂的会员,或者其他服务的会员,让他们为我服务。这些会员的充值费用在Web3中会被等价为NFT代币,并通过这种代币的方式实现资产的流通。

在这个世界线中,我给别人充会员的时候,只需要从别人那里拿到可能是一串MD5码,而不是直接要他们的账号密码,就能帮人代充了。而这串MD5码还能用来充话费,充XGP订阅什么的,用途非常丰富,完全不需要切换App或者更多额外的代码,是非常平滑、流畅、迅捷的充值体验。而这就是NFT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DAO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社交,比如相互求助,完成帮助之后进行无痛支付,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有限的Web3体系活动中的状态。

但很明显这个体系里有一个关键的瑕疵。这些自由职业者怎么吃饭?他们怎么赚真金白银?

驱动Web3体系的引擎是:创新,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段高度需要人才参与的旅程。

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发现新的需求并推出解决方案,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优化,等等等等。而判断一项孵化中的创新是否有价值,看的则是NFT代币在该项目中的流动。对于项目中代币的流动进而判断项目的成败,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统地给出一个结论是非常草率的。毕竟,创新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性极大的事情。

在创新项目成功并开始应用之后,不仅会在Web3世界进行部署,也会在非Web3的领域实现部署,这些部署为需求者带来价值和收益,那么收益的部分红利就应该归DAO所有。这些收益都是真金白银,在Web2的世界中储蓄,为Web3网路中的组织提供真正的支持。也就是说,Web3不会独立于这个世界存在,而是Web3的活动提供了基于非真实货币的价值流通空间,它是基于信任,以及效率的。当然,这里的信任是每个参与者的行为建立起来,而不是凭空出现的。但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基于信任的价值交换,依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此外,假如最近一周,我和其他自由职业者发现其中一位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少收到其他人的代币,并且在社交中没有表现出生病等迹象,那么TA极有可能在这段时间没有为Web3体系做出贡献,那么TA将有可能被驱逐出这个体系,而他的不作为也会被永久地记录在区块链上(well,so harsh)。

所以,我自己的得出的结论是,Web3是一个在内部将传统的价值衡量和支付模式完全剔除,但会依靠自身的能力优势为外部资源提供创新和价值的活动体系,其中DAO和NFT会直接参与这个体系的构建中来,而未来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的技术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比如VR、元宇宙,甚至提升区块链吞吐能力的超高性能的硬件等等。

但是这里面确实有许多问题。我能想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来自外部,一个来自内部。

外部的问题是,虽然这一观点非常错误,但是这些始于信任的技术,还是会被非常多的人用金钱作为标尺,用于衡量信任。至少目前的状况是,这些本要将真金白银彻底剔除的技术,因为交易的出现,使得这些技术被不加节制地炒作,金钱作为一种杠杆让许多只对钱感兴趣的人加入进来,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比如全球矿潮,这该怎么办?

内部的问题则是:NFT确实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但是基于NFT的资产的价值衡量是需要界定的。虚拟物品现在五花八门,用现在非常火的例子,我的COD武器皮肤,上链之后的价值,能换到多少个月的订阅服务?而这是依靠第三方NFT中介来界定价值,还是说社群讨论出来的价值,又或者是NFT的运行机制中自有一套价值界定体系?

我看到了这些问题,但以我有限的知识,我也回答不了。

接着,Web3是不是Aaron Swartz所追求的一种互联网形态?

我很笃定Web3不会是他所追求的互联网形态,因为我自己感觉,Web3从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有利的体系。虽然我在Web3的社交可以完全匿名,或者只选择我希望公开的内容,但我的创新工作和项目都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接受所有人的监管。所以其实很难发生前几天那样在GitHub上上传恶意代码的情况,因为你的工作都是透明的,受到任何人监管的。

这种正向滚动的车轮往往很难发生激烈的行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地被执行,然后把问题解决掉,或许只有在解决问题或者创新应用被部署之前,DAO内部会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

并且Web3的参与机制非常明确:参与投资的人也是Web3参与者之一,TA需要对Web3网络负责。这就意味着那些所谓的大公司或者大资本家,是一定会参与到Web3的建设之中的。当然,他们也要为自己在Web3中的行为负起责任。而贡献力量和责任的其中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代币的流通。当然很明显,代币的流通可不可以造假,而那些本该负起责任的老大哥们,是不是依旧会找到漏洞,依靠一点手段最终反噬整个Web3体系,暂时不得而知。

所以,Web3看上去很虚无缥缈,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显得过于现实,它并不是曾经的那些开发者想象中的那种,去中心化的,开放的互联网。事实也阐明了这一点,只要仅仅是参与到Web3的投资,那么他就是Web3的参与者,代币的流动会彰显出他在建立Web3网络中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Web3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开放的。

所以就当下,甚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Web3存在的状态,会让人感觉到恶心。它就是金钱堆出来的产物嘛,它只会和那些操纵金融市场的有钱人同流合污啊。对一些追求开放、自主的网民来讲,这确实令人不快。

这种不快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怨念。现在,你几乎不太可能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去攻击一些你看到的不公平的现象,去批评一些大公司存在的问题,并且影响更多的人。Web2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东西,干扰你,打击你,甚至直接把你从互联网上抹掉,这种局面可能来自Cancel Culture,可能来自社交平台本身,也可能来自大公司。

当年Aaron Swartz没有挺过来的事情,现在几乎更不可能有人挺过来。我们作为个体身处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比2012年还要糟糕。而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在乎互联网本身怎么样,只在乎通过互联网能创造多少价值。从这个角度看Web3甚至就是这种压榨价值的极端形态,不论衍生的用例有哪些。我相信很多人是不能容忍这种形态的。人仅仅是牲畜,NFT则是饲料,这很可怕。

我并不是很想一直悲观下去。我会希望,如果支持Web3的人,参与其中的人确实对这个体系作出贡献,并持续优化迭代,而不是纯粹投资并期待回报,中途什么都不做,那么我还是会认为Web3带来的东西会让更多的人的生活变得好一些的:这是一个基于信任的,以创新为核心任务,并最终能够创造价值的网络空间,自有代币的流动会直接奖惩参与者,并且以此敦促所有参与者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切实的观点和愿景,进而切实对他们正在做的东西负责,那么Web3还是有能力让以后的互联网变得好一点点的。

就像现在确实还有几个盈利组织愿意为开源世界投入精力,切实地进行维护那样。

这是“纪念Aaron Swartz”系列的第五篇文章。查看上一篇:知识越多,越个性

--

--

竹田伊織
竹田伊織

Written by 竹田伊織

Virtual Photographer | Former Xbox PR agent

No responses yet